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58篇
  免费   4947篇
  国内免费   20726篇
  2024年   172篇
  2023年   1202篇
  2022年   2020篇
  2021年   2161篇
  2020年   2160篇
  2019年   2475篇
  2018年   1615篇
  2017年   1547篇
  2016年   1671篇
  2015年   2205篇
  2014年   3135篇
  2013年   2674篇
  2012年   3788篇
  2011年   3845篇
  2010年   3171篇
  2009年   3221篇
  2008年   3429篇
  2007年   3221篇
  2006年   3020篇
  2005年   2541篇
  2004年   1954篇
  2003年   1643篇
  2002年   1461篇
  2001年   1456篇
  2000年   1323篇
  1999年   805篇
  1998年   445篇
  1997年   276篇
  1996年   217篇
  1995年   172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127篇
  1992年   124篇
  1991年   119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95篇
  1987年   72篇
  1986年   69篇
  1985年   72篇
  1984年   53篇
  1983年   39篇
  1982年   78篇
  1981年   35篇
  1979年   14篇
  1958年   12篇
  1957年   22篇
  1954年   12篇
  1953年   13篇
  1950年   2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顾增发  王志均 《生理学报》1986,38(6):635-642
以0.25%牛磺胆酸钠-0.25%胰蛋白酶溶液注入大鼠胰导管制备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模型。观察剂量为 3μg/kg的牛胰多肽(BPP)对胰腺炎大鼠胰组织磷脂酶 A(PA)活性、钙含量、胰蛋白酶活性以及血清α_1-抗胰蛋白酶抑制力(STIC)的影响。结果如下:1.在伴注BPP的胰腺炎组,PA 活性、钙含量、胰蛋白酶活性及STIC 分别降为胰腺炎组的51%(P<0.001),75%(P<0.001)、20%(P<0.001)以及24%(P<0.001);2.在伴注碳酰胆碱的胰腺炎组,上述四项指标的水平升高。但在伴注碳酰胆碱及BPP 两者的胰腺炎组却分别降至伴注碳酰胆碱的胰腺炎组的39%(P<0.005)、51%(P<0.001)、40%(P<0.001)以及 59%(P<0.001);3.在伴注Ca~(2 )的胰腺炎组,上述四项指标剧升,注射 BPP对其无影响。结果提示,BPP 能降低大鼠胰组织内磷脂酶A 和胰蛋白酶活性及胰内钙沉积量。机制可能与 BPP打断胰酶活化链有关,是否还影响腺泡细胞膜上M受体的功能,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92.
在麻醉开胸犬,用电起搏维持心率恒定,研究了电刺激颈迷走神经(VNS)及冠状动脉内注入乙酰胆碱(ACh)对缩窄的冠状动脉的节段阻力及血流量的影响。在左旋支主干造成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缩窄。分别测定左旋支血流量(CBF_(cx))、主动脉压和主旋支远端冠状动脉压,记录心电图。实验发现,在冠状动脉临界狭窄和重度狭窄时,VNS 或冠脉给ACh 引起心外膜大冠状动脉阻力及冠状动脉主旋支总阻力增大,CBF_(cx)减少;随着缩窄程度加重,这些改变也愈明显,然而,心肌内小冠状动脉阻力却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93.
酪氨酸对大鼠离体Leydig细胞睾酮和cAMP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采用胶原酶消化,Ficoll 密度梯度离心,制备大鼠睾丸 Leydig 细胞悬浮液进行体外培养(每管内含有10~6 细胞),以研究酪氨酸对 Leydig 细胞睾酮和cAMP 生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CG(100mIU)能明显地促进Leydig 细胞睾酮和 cAMP的生成。睾酮从对照组的3.08±0.58ng(X±SD,下同)增加到41.61±1.52ng,cAMP 含量从19.62±2.56pmol增加到153.24±5.92pmol。若将酪氨酸(60μg)与hCG同时加入到细胞培养液中,则睾酮和cAMP 含量分别下降到 19.22±.0.52ng(P<0.01)和92.63±6.02pmol(P<0.05)。但是,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剂(α-甲基酪氨酸)对酪氨酸抗hCG致睾酮生成作用无阻断效应,而酪氨酸对外源cAMP(2.5mM)诱导的睾酮生成,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睾酮含量从27.56±1.53ng降至 19.50±0.47ng(P<0.01)。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酪氨酸抗hCG致睾酮生成的作用机理与cAMP有关。  相似文献   
94.
王淑芳 《昆虫学报》1986,(2):214-217
辅齿姬蜂属Yamatarotes Uchida主要特征是:唇基端半部平坦,且薄,端缘不具齿;盾纵沟强壮,且平行地伸展至中胸盾片中部消失;肘间横脉位于第2迴脉内侧,两者间距小于肘间横脉长;后足跗爪内侧具小齿;腹部第1节腹板隆肿具直立的毛。  相似文献   
95.
常量喷布植物乳油对大田害虫杀虫活性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稗Echinochlca crusgalli Beauv乳油(稗籽净油:甲苯:SOS=1:0.01:0.005)对大田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充分显示较强的触杀活性。其触杀效果与丁硫威(Marshal)一致,并能抑制黄瓜系统花叶病(cmv,mmv)的发生。1980—83年,我们筛选、提取了部分植物性物质,并利用这些提取物在田间水稻和蔬菜害虫中进行一系列试验,产生了一定击倒、触杀和拒避效果。  相似文献   
96.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幼虫对灭幼脲具有一定的自然耐药力。本文以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作为敏感性虫种与之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灭幼脲对两种试虫的室内毒力相差4倍左右,引起差异的原因,在体壁结构方面主要在于:(1)小地老虎幼虫的表皮层较粘虫的厚4.2倍左右;(2)上表皮不是匀质结构,依靠少数蜡道与体表沟通;(3)几丁质片层内的孔道数较少,仅及粘虫的1/4。由此构成了表皮对疏水性的灭幼脲表现抗穿透的性能。小地老虎幼虫体壁还含有较强的生化防卫体系,灭幼脲对多功能氧化酶、芳基酰胺酶有明显激活效应,这两种酶都是灭幼脲的降解酶。由此认为,小地老虎幼虫对灭幼脲所表现的自然耐药力,是由体壁的抗穿透性能以及由灭幼脲所激活的适应酶所造成。  相似文献   
97.
十余年来,广东、河南、陕西等省均报告有形态特殊的间日疟原虫存在,并曾被命名为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Plasmodium vivax multincleatum)(江静波等,1965),或称为变异的间日疟原虫(张奎等,1980),以上命名均是以疟原虫红内期的形态特征为依据,其在蚊体内的发育特征如何,则尚缺乏报告。1979年我们曾初步观察了该虫在蚊体内的发育情况(江静波等,1980),于后,1980年又对该种疟原虫在中华按蚊体内的发育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8.
鹿科动物的染色体组型及其进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携带者。在动植物进化过程中,染色体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变化,无疑对物种形成起重要的作用。染色体的变化往往引起基因的重新排列和遗传物质的增加或丢失。染色体在结构和数量上的差异还往往造成两个本来很相近的群体间的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种。染色体组型和染色体的带型都代表着种的特性,它为不同动物在分类研究和确定其在进化过程中的位置提供了一个新的和重要的标准。可是,染色体的结构既是稳定的,同时又是可变的。染色体组型的改变是以染色体组的结构特点为基础  相似文献   
99.
我国的新蚤属已知有18个种和亚种,其中有12种和亚种属于多毛组,6种属于斯氏组。著者等今整理了从云南、贵州、福建和陕西四省所得到的斯氏组新蚤,除尊新蚤和异种新蚤未获得以外共记述了10种和亚种。其中无规新蚤和福建新蚤为已知种,不同新蚤为我国新记录,均作了补充记述。另外还发现了斯氏新蚤的雌性。本种系Rothschild 氏于1915年根据采自尼泊尔-锡金边境的一只雄蚤而记述。至1932年Jordan氏根据从四川得到的标本记述了雌性形态。本文根据从云南获得的雌雄性标本,重新记述了雌性形态,并由于早先文献中证据的不足和结论的可疑提出Jordan氏1932年记述的雌蚤并非本种,可能是其他种新蚤的雌性。 本文记述了两个斯氏组的新种:1)相关新蚤新种,采自云南中甸 Apodemus agrarius;2)二毫新蚤新种,采自云南中甸 A.agrarius(?E.proditor)。另外,对特新蚤进行了种下分类,提出特新蚤乃一多型物种,根据其种群特征将所得标本分别订为三个地理亚种:(1)云南大理的为特特新蚤;贵阳的为贵阳特新蚤;福建的为闽北特新蚤。 最后编制了我国斯氏组新蚤12个种和亚种的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100.
焦条丽夜蛾(Acontia graellsi Feisthamel)由于为害棉叶,故在湖北过去一般多称棉叶夜蛾。在河南黄泛区农场和武昌宝积庵附近棉田,以往都曾发现其为害,但因发生数量不多,故当时都未引起注意。近几年来,此虫在本专区的襄阳、宜城、枣阳、光化等县发生很多,特别是棉花生长中后期,雨水稍多时,为害更重,常把棉叶吃光。鉴于此虫在国内以往还未见到发生与为害的详细研究记载,故本所在1962年作了些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现将此虫的生活习性初步观察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